书架 | 搜书

李鸿章传更新107章最新章节/全文TXT下载/苑书义

时间:2020-03-24 14:42 /铁血小说 / 编辑:镇南王
独家小说《李鸿章传》由苑书义最新写的一本盗墓、技术流、历史类型的小说,主角淮军,江苏,慈禧,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统一。他把希望害托在清朝最高统治者社上,认为“肤

李鸿章传

小说年代: 古代

阅读指数:10分

连载情况: 全本

《李鸿章传》在线阅读

《李鸿章传》推荐章节

统一。他把希望害托在清朝最高统治者上,认为“绥之责在疆吏,而振 奋之本在朝廷”①。朝廷应该励精图治,冲破“文法拘束”,抓住”官”这个

联系君与民的中间环节,着重整顿吏治,裁汰冗员,酌增廉俸,止捐例, 多用“以国事当家事”的“血人”“整顿地方”,“县令得人,则一县受

其益,郡守得人,则一郡受其益。”②在这里,他所强调的依然是儒家传统治 略的“人治”,而不是“法治”,为政在人,人存政举。

及至 80 年代末,李鸿章从整顿吏治而提出“易官制”的主张,并把“易 官制”放到“法度”的首位。这既是一步开展洋务运的需要,又是受

到早期维新志士从官制入手改革政治制的主张和本明治维新改革政治 制实陶启示的结果。

本于 1885 年实行内阁制,1889 年颁布宪法,1890 年开设国会,从而

④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24,第 12 页。

⑤ 李鸿章:《致何子永中翰》,《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16,第 2 页。

① 李鸿章《议复张家骧争止铁路片》,《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39,第 23 页。

② 李鸿章,《复王壬秋山》,《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19,第 43 页。

③ 李鸿章:《答彭来廉书》,《李文公遗集》,卷 5,第 13 页。由幕僚薛福成代笔。

① 李鸿章:《复四品卿衔何子永》,《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12,第 14 页。

② 薛福成:《代李伯相复任方伯书》,《庸盒文别集》,卷 3,第 114 页。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君主立宪制度。李鸿章通过顾厚焜《本新政考》、黄遵 宪《本国志》和驻公使黎庶昌寄来的本改革官制的“官员录”、新

颁布的宪法,对本明治维新有了比较详的了解。他写信给黎庶昌说:

寄示改正官员录,逐一展悉。名首内阁,似拟中朝官兼爵,实缘唐制。 陆军、海军、农商、递信诸省,全用泰西。

大抵有一官办一事,大官少,小官多,最为得法。一部廿四史,自汉书 百官公卿表,更不复见此等制度,故西汉最富强而治独近古也。自此以降,

益冗烦,至于今,高资华选大半养望待迁之官,有甚于苟公曾、颜清 臣之所议,如此事何由治?①

通过中两国官制的对比研究,李鸿章认为本内阁和陆海军、农商等 省“大抵有一官办一事,大官少,小官多,最为得法。”然而,中国则官制

“冗烦”,“高资华选大半养望待迁之官”,“事何由治”?当然,他对 本的兴革举措也并非全然赞同。他批评本实行“秦法”,认为本没有处

理好君与臣、中央与地方的权关系,权偏于上,犹如秦始皇所实行的 绝对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他一面批评本“尊主卑臣,集权中央”,一面

鄙视本议院制度,把本多制混同于中国的争,把本议院混同于中 国的都察院。这表明他虽然萌发了削弱君权的意向,但仍旧没有突破君主专

制制度的藩篱,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他主张中国要“治”,就须

法”,而“法度必先易官制”。他要改革腐朽的官僚制,实质上 是为了改善而绝不是要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然,

他把“易官制”放在“法度”的首位,仍不失为一种历史的步。

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法度必先易官制”的思想,还仅仅留在私 下议论的阶段,既不敢公开形诸于章奏,又不敢付诸于实践。理很简单,

他环顾左右,发现考西法、坚持改革的人,寥若晨星,“尝苦有倡无和”; 而“人君”则“以守法为心传”,“人臣遂以守法取客悦”,充斥朝的守

史俐“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他权衡守旧与改革的量对 比,不寒而栗。

① 李鸿章:《复出使本国大臣黎莼斋》,《李文忠公尺牍》,第 7 册。

提振军事工业

李鸿章移督直隶初期,就宣称“中国不亟图强兵经武,徒纷纷遇事张皇, 事苟且饰,必至失国而已,可为寒心。”①而“强兵经武”的关键,在

于仿造西方船。因此,李鸿章特别注意控制和提振军事工业。当时清廷规 定沪、宁两局归南洋大臣管辖,而报销、督察各事,仍会同北洋大臣办理。

作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虽远在天津,但却以此为凭藉,通过自己的旧部和 信,继续对沪、宁两局行遥控。早在 1870 年他就对刚刚移督两江的曾国藩

说:“沪、宁两局,敬倍加提振,鸿章虽远,亦不敢忽视。”②嗣不营由 谁出任江督,他对沪、宁两局都照例“不敢忽视”。不过,由于淮系史俐

两江逐渐转移到北洋,李鸿章对沪、宁两局的控制权终究有所削弱,特别是 在 1882—1884 年左宗棠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为明显。左宗棠委派潘总理

沪、宁两局,并派陈鸥志随同潘赴沪帮同办理,兼顾宁局事务,致使潘、 陈一度兼沪、宁两局总、会办,这表明左宗棠企图把沪、宁两局抓在手中,

使之摆脱淮系影响。

津局本属北洋大臣管辖范围,李鸿章认为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是“名正 言顺”的事。他“常调沪局员匠归津局遣用”,任命与之近 30 年的沈保靖

总理局务,解雇职工中的一些北方旗人和汉人,“另外介绍来许多南方人”。

1875 年《捷报》评论说:“很显然,李鸿章的这种政策如果继续下去,再过 半年机器局里将要连一个北方工人或学徒都留不住了,而机器局将完全由忠

于李鸿章的南方人所把持。其结果一定是中央政府在军火和军器的制造与修 理方面完全得依靠李鸿章了。”①

李鸿章不仅竭控制沪、宁、津三局,以为己用,而且设法手福州船 政局即闽局。闽局原系湘系首领左宗棠创办,是湘系集团对抗淮系集团的工 。1866

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推荐沈葆桢担任总理船政大臣,并安排 自己的信周开锡、胡光墉等充任船政提调。沈葆桢虽属湘系,但对曾国藩

,反而与丁未同年李鸿章关系较好。1875 年沈氏调任两江总督,经与李 鸿章函商,推荐淮系要员丁昌督办船政。1876 年丁昌开任福建巡,他

与李鸿章谋推荐淮系成员吴赞诚或黎兆棠督办船政,因而清廷先任命 吴、黎为船政大臣。1882 年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设法排除涯系史俐,重

新控制闽局。1883 年他奏准撤换黎兆棠,任命张梦元继任船政大臣。1885 年左宗棠去世,李鸿章图卷土重来。1886 年闽局提调出缺,船政大臣裴荫

森电商李鸿章,委派当时办理天津师学堂练船事宜的吴仲翔接任。

当然,李鸿章赖以支撑其海陆军建设的军工企业,主要还是沪。宁、津 三局。由于李鸿章的精心提振,沪、宁、津三局的基本建设、机器设备和生

产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沪局在 70—90 年代,先设置了火药厂、子 厂、弹厂、雷厂和生产熟钢与钢材的炼钢厂,并使支生产沿着旧式

、林明敦、奥国漫利夏和德国新毛瑟的顺序逐渐改型,大 制造也沿着“开花子”、来福子熟大、英国阿姆斯特郎新式大

(45 / 107)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作者:苑书义
类型:铁血小说
完结:
时间:2020-03-24 14:42

大家正在读
相关内容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洋湖看书网(2025) 版权所有
(台湾版)

联系我们:mail

当前日期: